记者节·我们说丨周瑞萌:以新人之姿 永葆新闻热爱

2024-11-07 13:13

11.7-11.jpg

0 (3).png

跟各位前辈比起来,我资历比较浅,满打满算入职到现在是两年零两个月,我整理了一下自己2024年以来的一些作品。然后大致做了一个归类,分为四个大类。

第一类是常规类采访。每年固定时令出的作品。印象比较深刻的,比如之前跟杨余燕老师一起做的李堡凉团,我们当时要拍凉团的整个制作过程,凌晨3:30的时候在台里汇合,然后4:00赶到李堡,当时同部门的张潘蕊和何大为也赶在凌晨拍“冷蒸。我记得我们当时开玩笑说:“凌晨4点的纽约不一定见到,但是凌晨4点的海安是见过了。”我们每年都会做水稻、小麦的播种,今年拍摄水稻播种的时候,我们想通过新的科技去体现海安的智慧农业,跑了四、五个农场,直接从东走到西,海安农业“一日游。这样的作品,题材上不算新颖,最后呈现出来的也就是一分多钟的短视频和几百字的推文。但它所展现的是海安的风土人情,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。需要的是记者深入一线,主动筛选有价值的信息,去把看似常规的题材,用尽量新颖的方式去呈现,每一次这种常规类的采访就是在锻炼、积累、提升我们的“四力

第二类作品,是“可遇不可求的采访。类似于暴雨时期的应急防汛,包括顾顺明跳水救人。我们无法预测线索什么时候会出现,但是当它出现的时候,立马就要冲到一线去。这种题材其实是记者最期待遇到的,这里有一个比较好玩的花絮,因为之前去采访排涝的时候,我们没有带雨靴,穿着自己的鞋过去了,然后梅玲老师穿了个小白鞋就踩在那个泥里面,一脚一个坑,一边尖叫一边拍摄,许小健主任直接盘着裤腿就下泥地了。那次之后,我的办公室里就备上了一双雨靴,以备不时之需。有一天下暴雨了,我接到任务说跟黄荣华主任一起去采访,我穿上我的雨靴去找黄主任,结果黄荣华主任穿着他的拖鞋,非常自信地走出来,“你经验还是不到位啊,这个靴子不行,会往里面灌水,不如拖鞋。”这种突发性的事件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、一座城市的反应速度和它的温度。同时也非常考验记者平时的准备和积累。每一次出去采访就是一个积累错题的机会,吃一堑长一智,回来复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不足,下一次就能更好地去讲好海安故事。

第三类作品是专栏。今年海安发布开了很多的专栏,包括海安花世界、信物、小布帮帮团、巷味等。我个人参与的是两个,一个是小布帮帮团,一个是信物,小布帮帮团给我的感触很深。我们常说官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,之前也做过《政风行风热线的后续报道。但小布帮帮团特殊在,我们主动去找一些线索,从市民的反馈当中去接手。当作品最后形成闭环时,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,觉得帮到了一些人。这种最能体现官媒的社会责任,包括记者的调查研究和临场应变能力。我记得第一期做名品街停车位的时候,市民不愿意出镜采访,就在劝说的过程当中,缪凡主任特别快地就把当时三个主要矛盾给抓住了,然后临时出镜,立刻联系相关部门,这不仅是记者能力的展现,也是整个平台社会责任的呈现。

最后一类是策划,这种策划集中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上。之前我一直觉得,我刚入职不久,能力也不足,经验也不足,是没办法参与到这种策划当中的。但是今年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,我深刻意识到,每一次的策划,包括青训营每个小组的小组作业,考验的都是一个团队的力量。一个好的策划,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也能够形成报道合力,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,引导和凝聚良好的社会风气。而且每一次去做策划的过程,就是迎接挑战的过程。我们每一次策划都会去尝试不同的挑战,包括AI、人工智能,其实就是整个团队头脑风暴的成果。

一开始步入这个行业的时候,我会去想,什么是新闻?社会层面上来说,新闻是推动社会进步、促进民主法治、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、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。对于记者来说,新闻就是社会热点、民生关切,是我们用心、用情去做的每一件作品。希望未来的我能一直以新人的姿态,不断前行,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,为海安的公众提供更多、更准确、更全面的新闻作品。